文章來源:華訓企管 時間:2017-08-02 09:40 點擊: 次 |
中小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,如融資困難,技術人才不足,研發不力等,持續能力弱,產品競爭力低。實踐證明,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,硅谷是成功的典范。硅谷模式一直在模仿世界各地的科技園區,其研究可以揭示技術創新或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成功因素。運行機制的經驗教訓,包含在硅谷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機制的集群發展中,為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參考,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,培養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。
硅谷簡介
硅谷(Silicon Valley)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、舊金山灣區南部,是高科技事業云集的美國加州圣塔克拉拉谷(Santa Clara Valley)的別稱。硅谷最初以研究和生產半導體芯片著稱。1971年,《微電子新聞》周刊在報導半導體工業時,首次使用“硅谷”一詞,現在的硅谷已成為美國電子和計算機工業的中心,引領著全球的科技潮流。目前,硅谷的計算機公司約有1500家,擁有100萬以上各類科技人員,年產值超過7000億美元,占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1∕3。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都將總部設立在硅谷,如惠普、蘋果、甲骨文、谷歌等。硅谷地區還擁有很多科研實力雄厚的頂尖大學,如斯坦福大學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、圣塔克拉拉大學等。硅谷地區是最具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,是世界高新科技的引擎,引領著科技革命和技術創新潮流。
(美國硅谷)
硅谷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經驗
(一)持續創新的動力
創新是科技型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要素,全球各地的科技園區有很多名噪一時但隨即沒落。而硅谷從產生到現在已有約90年的歷史,至今仍是全球科技企業的成功代表,這與其持續的創新能力密不可分。
1.產學研一體化體系
硅谷的初期發展離不開斯坦福大學的支持,它不僅為硅谷培養了大量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,更創造了大學與工業界結合的科學園區模式??茖W園將高校與高科技企業直接相連,實現了教學與科研互相促進、共同發展。斯坦福大學鼓勵全校師生創業,并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,教師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,每周就有一天的時間到其它企業去從事兼職工作,甚至有1—2年的時間可完全脫離學校去創業或兼職。學生實行彈性學制,可按規定申請創業,一般兩年內都可回校繼續學業,不管創業成功與否。同時,企業也積極鼓勵員工到大學學習相關課程,加強企業與大學之間的聯系,使工程師們能與最新技術保持同步。
建立產學研體制使得硅谷變成“磁場”,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、技術、資本等集聚在一起,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,還打造了一個學術界和產業界合作交流的平臺,促進了集體學習,有利于進一步創新。
2.人才集聚
創新的核心在于智力資本。硅谷平等、自由的氛圍,為各國的優秀人才提供了發展平臺,不分國籍、民族、膚色、信仰。而且這些技術專家、企業家、工程師來到這里,平等相待、團結合作,形成了公平競爭、勇于創業、精誠合作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硅谷文化。
3.企業衍生體系
產業集聚區域內需要集中大量企業,而硅谷恰恰具有獨特的企業衍生體系,即企業從母企業中脫離而出,成立新的企業。硅谷有很多“支柱型”企業,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,有很多新企業會脫離出來,但在技術、市場、產品等方面仍然與老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。這種企業衍生模式使得新企業的誕生速度非常快,而且憑借密切的關系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,降低交易成本,并實現適度的信息共享。例如,仙童半導體公司先后衍生出20 多家企業,而這些企業又衍生出更多的新企業。
(二)市場主導,政府輔助的發展模式
硅谷是典型的市場主導型集群發展模式。雖然最初建立之時依靠了政府和弗雷里克·特曼(Frederick Terman)的構想,但是真正讓其發展的是市場力量,是依賴于產業與市場互動的方式來完成的。也正因為遵循市場原則,使得硅谷集群內部秩序良好、效率高、重復建設率低,集群內部充分磨合、和諧發展,保持了整個區域的整體競爭力。同時,市場將高校、科研機構、中介服務組織、金融機構等重要要素粘合在一起,自動磨合了產業集群內部的各種不和諧要素。
美國政府在硅谷的發展中是輔助性、間接性的,政府始終尊重硅谷內企業的主體地位。政府主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、政策措施扶持硅谷的發展,正因如此才避免了政府主導型產業集群往往出現的產能過剩、資源損耗和企業倒閉現象。美國政府在硅谷的發展中主要提供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、對符合國家要求的項目提供研發資助、咨詢服務、調節集群成員之間及不同集群之間信息的交流。但在硅谷發展過程中,政府的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,尤其是硅谷形成初期。例如,頒布“采購美國產品法”,對原創性產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。
(三)集群文化建設
1.獨特的創業文化
硅谷鼓勵創業,激發人們的創業熱情,員工為了自己的理想,隨時可以“跳槽”和創辦公司。同時,對創業失敗持包容態度,普遍認為失敗乃成功之母,造就了永不言敗的企業家精神。
2.注重知識和專利產權的保護
硅谷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知識產權的保護,它有利于刺激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。同時給予知識產權足夠的資金回報,只要雙方達成協議,技術擁有者想占多少股份都可以。
3.企業交流與合作
硅谷具有開放化和多元化的環境,企業在這里可依托集群內部提供的技術、上下游產業鏈、中介等要素,實現集群所帶來的資源和信息共享,能在技術溢出的效應下提升自身效用。雖然硅谷匯集著不少蘋果、IBM這樣的大企業,但是仍以中小規模企業居多。這些中小規模企業并不能滿足生產服務需求,而是利用硅谷集群中的其他企業、大學和各種服務機構,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技術轉讓、資源共享和資本投入,以使好的創意快速轉變為產品。
(四)專業化分工與品牌建設
硅谷內各企業專業化分工特征明顯,企業可更專注于自身所長,突出自身的異質性和比較優勢,并進一步彌補了單一企業的技術缺口、知識缺口,促使了最終產品的每一個生產環節精益求精。而且,專業化分工對技術溢出“搭便車”有了約束,能保障企業的權益不受侵犯,保障企業能全心全意建設品牌。品牌不僅能為企業帶來超值的附加價值,還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。
(五)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
1.風險投資
科技型中小企業因為規模小、資產結構不穩、風險大,普遍面臨融資難、融資貴的問題,硅谷也不例外。但硅谷有發達的風險投資體系,解決了很多中小企業的資金“瓶頸”問題,促進硅谷地區高科技產業群的形成、發展、壯大。同時,風險投資家的促進作用也非常明顯,他們往往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,又熟悉現代金融工作,一旦與風險企業家聯手,則企業發展事半功倍。
2.硅谷銀行
硅谷銀行成立于1983年,現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控股公司,一直專注于科技企業中高速發展的中小企業,提供切合企業需求的金融支持,其主要收益模式為“較高利率+期權收益”。同時,硅谷銀行具有大量的創投專家和科技人才,他們能運用專業知識,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適宜的金融服務。
硅谷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經驗的啟示
(一)鼓勵創新、創業,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
1.政府要鼓勵創新、創業
創新、創業是一種精神,是勇于冒險、敢于失敗的企業家精神。我國的傳統文化崇尚穩定,尤其是年輕一代本該具有的創業激情,卻因為生活壓力等社會因素而無法激起。因此,政府應鼓勵創新、創業,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氛圍。
2.政府要為創業人員提供各種優惠政策
政府要提供各種優惠政策,尤其是在稅收和貸款方面,要全面落實稅費減免政策,減輕其經濟負擔。繼續推進金融政策改革,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問題。另外,在創業政策方面,取消不必要的收費、簡化繁瑣的手續、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務、改革陳舊的管理制度等。
(二)加大教育體制改革力度,推動產學研結合
1.積極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到高科技產業發展中
硅谷的興起、發展、繁榮都與斯坦福大學密不可分,大學和科研院所是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必備要素,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爆炸時代。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僅能提供高素質的技術人才、管理人才和創業高手,更能通過科學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技術成果,因此,要積極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到高科技產業發展中。但受限于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,很多產學研項目流于形式,并未取得顯著效益。我國可借鑒美國的成功做法,在高?;蚩蒲性核O立企業專項研發基金,扶持高校中相關領域的科研團隊,采取多元化的激勵機制,促成彼此之間的技術合作。依靠市場的力量,引導高校與科研院所確定研究課題,真正做到實驗室成果既貼合企業生產實際,又滿足市場的需求,以免造成資源浪費。
2.高校要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,并用政策制度確定下來,讓師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創業中
高校的課程體系中要設置專門的創新、創業教育課程,講授創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,培養學生作為創業者的各項素質。同時,打通企業與高校雙向交流合作渠道,不僅讓高校為企業輸送人才,還能讓企業員工到高校進修、繼續教育,時刻緊跟技術潮流。
(三)提供創新思想交流平臺
1.加強各主體之間的聯系和交流
硅谷經驗表明,創新是一種高級智力活動,它需要不同成員進行交流,以達到思想與靈感的對碰,創造智慧火花,這就要為其營造思想交流的平臺。政府可通過產學研合作計劃、建立中介結構等措施,加強各主體之間的聯系和交流。其中研究型大學是一個重要的平臺,它可將學術研究和工業應用聯系起來,加強研究者與企業界的聯系。
2.利用社交網絡
目前,社交網絡異常繁榮,各個目標群體都有自己的交流平臺。產業集群內可建立自己的社交軟件,實現網絡溝通和交流。
3.集聚創業的人群和風險投資家、創業評委
可以通過舉辦創業大賽,將致力于創業的人群和風險投資家、創業評委集聚在一起,交流每一個創業想法,挑選出具有可行性的進行進一步發展。這樣不僅激發了人們的創業激情,還能加強學術界與商業界的聯系。
(四)遵循“大市場,小政府”的市場運行機制
1.充分發揮政府的行政作用
硅谷的成功絕非行政干預的結果,而是市場選擇了硅谷、成就了硅谷。市場的力量使得企業集群緊緊粘合在一起,并進行資源配置,達到高效實用。但在尊重市場的同時,政府的行政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出來,尤其是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期。一是相關配套基礎設施,如港口碼頭、鐵路、公路等的建設至關重要,可提升企業的投資吸引力。二是醫療、教育、住房等社會福利,可為集群區域內的員工解決后顧之憂,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。三是政府的土地、財政稅收等扶持政策對集群企業的發展影響非常大,特別是在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,可減輕企業的成本壓力。
2.政府將工作重心轉至服務
隨著集群的發展,政府應逐漸淡化行政干預,將工作重心轉至服務,主要表現在建立公平、自由的市場環境,開展信息服務等。自由、開放的市場氛圍有利于創新思維、創新技術的施展和集群內交易的進行。政府可利用自身信譽、地位、獨有的資源和信息優勢,消除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和技術壁壘,幫助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往來,實現效益共享。
3.產業集群建設不能“唯GDP”論
GDP雖然是衡量產業集聚區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,但是過分強調GDP會導致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目標偏離,產業集群發展混亂、資源浪費、重復建設嚴重,最終被市場淘汰。
(五)完善風險投機機制
科技型中小企業因為實物資產少、經營風險大、規模小,導致融資難、融資貴,硅谷經驗表明風險投資是其重要的解決方法。為此,我國應建立多層次的風險投資基金,完善風險投資機制。
1.鼓勵個人和企業家參與投資
選擇投資主體,要鼓勵擁有財富的個人,特別是成功的企業家廣泛參與投資,因為他們不僅擁有大量的財富,更有豐富的企業運營和管理經驗,還有豐富的社會人脈,暢通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渠道,能為所投資企業帶來綜合效益。
2.提高專業風險投資人才培養的重視度
風險投資不是簡單將資本進行投入,其運作過程需要風投人員既熟悉金融領域,又熟悉相關技術領域。目前,我國的教育體制注重的是專門人才的培養,這種多功能人才的培養目前還十分欠缺,使得能勝任風投的綜合型人才少之又少。因此,要從教育改革入手,注重基礎教育,淡化專業界限,培養精通技術、金融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。
3.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
風險投資的目的是獲益。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,市場狀況又有利的情況下,風投公司一般會尋找退出途徑,如公開上市、企業兼并、出售和清算。如果沒有可行的退出方案,將會大幅度降低風投公司的投資意向,也就無法開啟投入—退出—再投入的風險資本良性循環。
石頓商學院秉承“實戰、實效、落地”的原則,將先進的管理理論與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相融合,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管理、市場營銷管理、生產管理、企業經營管理、領導力等方面的企業系統培訓服務。
本文由石頓商學院(www.ipleasers.com)整理,歡迎轉載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百強企業名師
實戰落地課程
咨詢式診斷模式
持續跟蹤輔導
大量咨詢案例